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步推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萌芽期(20世纪70年代)
-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时任沈阳自动化所所长蒋新松教授的推动和倡导下,中国开始了第一次机器人研究方面的探索。
- 1972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开始研制工业机器人,这是中国机器人研究的开端。
-
开发期(20世纪80年代)
- 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 1984年,“海人一号”机器人在大连首次试航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 1985年,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首航成功,推动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其中,推动了国内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
适用化期(20世纪90年代)
- 进入90年代,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入了一个更为成熟的发展阶段。
- 1994年,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中,将工业机器人列为重点攻关项目之一,进一步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 这一时期,中国工业机器人开始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特别是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
快速发展期(21世纪初至今)
-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工业机器人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 2001年,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明确指出,将工业机器人作为整个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分支来抓,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
- 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将智能服务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作为未来十五年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
-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机器人正朝着更加智能化、自主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工业机器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