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工业机器人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工业机器人及相关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编程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主要学习课程:
-
基础课程:
- 电工电子技术:是学习机器人技术的基石,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内容,为理解机器人的电气控制系统奠定基础。
- 工程制图:培养学生绘制和识读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等工程图纸的能力,这是进行机器人结构设计和制造的基础。
- C语言程序设计:一门重要的编程语言,用于实现机器人的控制程序和算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讲解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和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传感器获取机器人的状态信息和环境信息,对于机器人的感知和控制至关重要。
- 液压与气动技术:介绍液压和气动系统的原理、组成和应用,在机器人的驱动和执行机构中经常会用到液压和气动元件。
-
核心课程:
- 机器人学原理:涵盖机器人的运动学、动力学、轨迹规划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机器人的运动规律和控制方法。
-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介绍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让学生对工业机器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 运动控制技术:研究如何精确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包括电机控制、伺服控制等,使机器人能够按照预定的轨迹和速度运动。
- 电气控制技术:主要讲解电气系统的设计与控制,包括继电器控制、PLC 控制等,用于实现对机器人和其他设备的电气控制。
-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教授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编程和应用,PLC 是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常用的控制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中。
-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结合实际的工业机器人设备,教授学生如何在工作现场对机器人进行编程,使其能够完成特定的任务,如搬运、焊接、装配等。
-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动作进行预先规划和编程,提高编程效率和精度,适用于复杂的生产场景和多台机器人的协同作业。
- 工控组态与现场总线技术:讲解工控软件的组态方法和现场总线的通信原理,用于实现机器人与上位机、其他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和通信。
-
拓展课程:
- 机器视觉:使机器人具备“眼睛”的功能,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让机器人能够识别物体的形状、位置、颜色等信息,从而实现更精准的操作和控制。
- 人工智能导论: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算法和应用,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为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数控加工编程:掌握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方法,用于制造机器人的零部件或加工与机器人相关的产品。
- 自动化设备设计:培养学生设计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能力,包括设备的机械结构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等,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
有价值的课程:
-
电工电子技术:作为基础课程,贯穿于整个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机器人的硬件电路设计、电气控制系统搭建,还是故障排查和维护,都离不开扎实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
-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直接针对工业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编程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机器人的编程方法和技巧,毕业后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独立完成机器人的编程任务。
-
运动控制技术: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精确的运动控制能力,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掌握各种运动控制算法和技术,为设计和开发高性能的机器人控制系统提供有力支持。
-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在工业生产中,PLC 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控制器,学习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 PLC 的编程和应用技能,能够将 PLC 与工业机器人、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进行集成,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和监控。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所开设的各类课程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性,这些课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为学生未来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