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自动化生产:通过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
提升运动性能:确保工业机器人具有高精度的运动控制能力,以满足复杂作业任务的需求。
-
增强环境适应性:使工业机器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提高其通用性和灵活性。
工业机器人本体的关键性能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精度指标:
- 重复定位精度:指机器人重复到达同一位置的准确性,在汽车制造中,机器人需要精确地安装零部件,重复定位精度通常要求在±0.05mm至±0.1mm之间。
- 绝对定位精度:指机器人实际位置与理论位置之间的偏差,在电子行业,芯片封装等精密操作对机器人的绝对定位精度要求极高,可能需要达到±0.02mm甚至更高。
-
速度指标:
- 关节运动速度:反映了机器人各关节的响应速度,在物流搬运场景中,快速的关节运动速度可以提高搬运效率,如一些高速码垛机器人的关节运动速度可达每秒数弧度。
- 末端执行器线速度:直接影响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在焊接作业中,合适的末端执行器线速度可以保证焊缝的质量,一般在 0.5m/s-1.5m/s 之间。
-
负载能力:
是指机器人在正常运行时能够承受的最大重量或力矩,在工业生产线中,不同的任务需要机器人具备不同的负载能力,如搬运重型零件的机器人负载能力可达数百千克,而用于精密装配的小型机器人负载能力则相对较小,可能在几公斤以下。
工业机器人本体设计旨在实现自动化生产,满足多种性能需求,关键性能指标涵盖精度、速度和负载能力等方面,这些指标共同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和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