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选型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导原则以确保所选机器人能够满足生产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选型指导原则:
-
有效负载:机器人在其工作空间可以携带的最大负荷,通常从几公斤到一吨以上不等,选型时需考虑工件重量、机器人手爪重量以及可能的额外负载,特别要注意机器人的负载曲线,因为在不同距离位置,实际负载能力可能会有所差异。
-
应用行业:明确机器人将用于哪个行业,如汽车制造、电子制造、食品加工等,不同行业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行业特点来选型。
-
最大动作范围:机器人能够达到的最大工作范围,包括水平运动范围和垂直运动范围,选型时需确保机器人的工作范围能够覆盖到所有需要操作的区域。
-
运转速度:机器人的运转速度直接影响生产效率,根据生产节拍和工艺要求,选择具有合适运转速度的机器人。
-
重复定位精度:机器人在重复执行同一任务时的定位精度,对于需要高精度操作的任务,如精密装配、焊接等,应选择重复定位精度高的机器人。
-
刹车和转动惯量:根据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刹车类型和转动惯量,在需要快速停止或反转的应用中,应选择具有良好刹车性能和适当转动惯量的机器人。
-
防护等级:根据工作环境选择合适的防护等级,在高温、高湿、多尘等恶劣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应选择具有相应防护等级的型号。
-
自由度:机器人能够独立运动的轴数,自由度越多,机器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就越强,自由度增加也意味着成本上升和复杂度提高,因此需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
-
本体重量:机器人本体的重量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重量过大可能会增加基础建设的成本和难度,同时也会影响机器人的移动速度和灵活性。
工业机器人选型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所选机器人能够满足生产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