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课程设置通常包括以下几类:
通识教育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类: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等,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计算机基础类:如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
学科基础课程
机械工程类:如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帮助学生掌握机械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维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电工电子类:如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等,使学生了解电气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控制科学与工程类:如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为学生学习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技术打下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介绍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发展历程、分类、结构、工作原理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工业机器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教授学生如何在工业机器人现场进行编程操作,包括示教器编程、离线编程等方法,以及编程语言的运用,如RobotStudio等软件的使用。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讲解离线编程的原理、方法和软件工具,培养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编程和仿真的能力,提高编程效率和质量。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涉及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设计与集成,包括机器人选型、周边设备配置、控制系统设计、安全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搭建和调试。
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主要讲授工业机器人的日常维护、故障诊断与排除、维修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能够保障工业机器人的稳定运行。
专业拓展课程
智能视觉技术应用:介绍机器视觉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包括图像处理、目标识别、定位与测量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利用视觉技术提高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方法。
可编程控制技术应用:深入学习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原理和应用,以及PLC与工业机器人的集成控制技术,培养学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探讨人工智能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专家系统等,使学生了解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工业机器人的性能和自主决策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课程:包括机器人基础实验、机器人编程与控制实验、机器人传感器与执行器实验等,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针对特定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完成一个小型的项目设计,包括方案制定、系统建模、编程实现、调试优化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业机器人相关课题的研究和设计,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并进行答辩。
实习:安排学生到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应用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多个方面,这些课程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