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基础课程
电工与电子技术:作为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的基础,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
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培养学生机械结构设计、图纸绘制及计算机绘图软件使用能力,是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等课程的基础。
机械基础:涵盖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内容,为学习机械系统设计、维护和改进提供理论基础。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介绍工业机器人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分类、应用领域等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授C语言或Python等编程语言,培养学生编程思维和算法设计能力,用于后续机器人编程课程学习。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讲解液压和气压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气动驱动的工业机器人系统学习打下基础。
电气控制与CAD技术:涉及电气设备控制和CAD绘图软件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和制图。
智能制造基础:介绍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和发展模式,使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背景和发展趋势。
2、专业核心课程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重点教授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方法,包括机器人运动指令编写、程序调试等,提升学生现场编程能力。
可编程控制技术:主要讲解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原理、应用和编程方法,以及PLC在工业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教授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离线编程和仿真的方法,提高学生编程效率和质量。
智能视觉技术应用:介绍机器视觉系统的原理、组成和应用,包括图像处理、目标检测、识别等技术,为学生从事机器人视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数字孪生与虚拟调试技术应用:讲解数字孪生技术和虚拟调试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使学生能够对工业机器人系统进行虚拟建模和调试。
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培养学生将工业机器人与其他设备集成的能力,包括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等方面。
工业机器人应用系:侧重于工业机器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和技术实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业机器人运行维护与管理:教授工业机器人的日常运行维护、故障诊断和排除方法,以及设备管理和维护策略。
3、专业拓展课程
第二外语:通常为日语或德语等,满足国际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人工智能数据服务:涉及数据采集、预处理、标注等内容,为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支持。
增材制造技术:介绍3D打印等增材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和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人机协作技术:探讨人机协作机器人的技术特点、应用场景和安全规范,使学生了解未来机器人发展的一个方向。
智能传感技术:讲解各类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如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等,提升学生对机器人感知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实训课程
电工电子实训: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电路焊接、电路板调试等技能,加深对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解。
机械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包括机械零件的设计、加工和装配等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模拟真实的自动化生产场景,让学生进行生产线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实训:在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上,学生进行机器人的编程、操作和调试练习,熟悉不同品牌和型号机器人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机器人视觉应用开发实训:针对机器人视觉技术,开展图像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在机器视觉领域的应用开发能力。
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业机器人相关的课题设计和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规划最新版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及时纳入了与之相关的新内容,如智能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数据服务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以适应未来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趋势。
- 关注到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对工业机器人的特殊需求,设置了相应的课程模块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这些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电池制造、车身焊接等环节的机器人应用,开设专门的课程或实训项目。
2、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 大幅增加了实训课程的比重,且实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产场景,除了传统的电工电子实训、机械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等基础实训外,还新增了如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实训等更具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
- 引入了虚拟仿真实训技术,通过虚拟实验室和仿真软件,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工业机器人的编程、调试和操作练习,不仅提高了实训的安全性和效率,还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内进行更多的实践尝试,增强对复杂系统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3、注重跨学科融合
- 课程体系中融入了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将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综合性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业机器人领域复杂的工程问题。
- 开设了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制造系统等,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和解决工业机器人相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突出职业素养教育
- 在课程中增加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如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
- 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和企业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技能,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
5、个性化培养方案
- 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差异,一些学校开始尝试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如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运维、工业机器人编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深入学习,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选修课程和拓展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规划最新版在多个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亮点,这些亮点不仅体现了该专业对新技术、新趋势的敏锐洞察和积极响应,也为工业机器人领域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