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失败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较为典型的:
1、新松机器人
失败表现:2021年亏损4.4亿 - 5.82亿元,其存在盲目追求“以低价占领市场”的策略,未能使得国产机器人快速大比例占领市场,国产机器人装机量在中国市场占比近几年始终维持在30%左右。
失败原因:
技术空心化: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生产存在较大的技术壁垒,该部分占据了工业机器人本体70%的生产成本,是产业链的主要价值高地,国际上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之所以能一直把持工业机器人市场,其优势就在于其掌握了核心零部件这部分的关键利润点,因此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而新松机器人等国产企业在软件、系统、零部件等三个主要方面都面临“空心化”的问题。
产品低端化:一部分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核心部件需要进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限,80%以上的企业,仅仅把工业机器人当作低端机械设备来使用,为了满足客户要求,机器人公司也习惯性进入“低水平竞争”,逐渐放弃开发高精尖产品的动力。
主导市场边缘化:在汽车制造、电子等高端领域,国外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占据主导地位,新松机器人等国产企业难以进入,导致其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较弱。
2、哈工智能
失败表现:2021年净利润亏损4.5亿 - 6.3亿。
失败原因:
技术研发能力不足:虽然公司在机器人应用技术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和成果相对较少,导致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难以在市场上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的竞争日益激烈,哈工智能在面对众多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时,未能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和产品结构,导致市场份额逐渐萎缩。
业务布局不合理: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服务,对机器人本体制造等核心业务的涉足相对较少,使得公司的业务结构不够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弱。
3、拓斯达
失败表现:2021年净利润为5100万元 - 7500万元,同比下降85.57%-90.19%。
失败原因:
产品质量问题:部分客户反映拓斯达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客户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导致客户对其产品的认可度下降。
创新能力不足:在工业机器人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拓斯达的研发投入相对不足,新产品推出速度较慢,无法满足市场对高性能、智能化机器人的需求。
市场拓展困难:公司在市场拓展方面的投入和效果不理想,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的提升面临较大的压力,尤其是在高端市场和新兴应用领域的开拓上进展缓慢。
从这些失败案例中可以学到以下经验教训:
1、重视技术研发
- 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避免技术的空心化,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高端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注重产品质量
- 树立质量意识,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赢得客户信任和市场份额的基础。
- 加强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检验,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3、明确市场定位
- 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策略,避免盲目跟风和低价竞争,企业要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或特定客户群体,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 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参加行业展会、举办技术交流会、开展线上线下推广等方式,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4、合理规划业务布局
- 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优势,合理规划业务布局,既要注重机器人本体制造等核心业务的发展,也要积极拓展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等上下游业务,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 避免盲目扩张和多元化经营带来的风险,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业务的稳定性,在进行业务拓展时,要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