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装备,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且不断拓展,1X证书制度为职业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构建1X证书体系成为培养符合行业需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举措。
一、构建背景与意义
随着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推进,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企业对掌握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维护及系统集成等技能的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存在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企业高标准要求等问题,在此背景下,1X证书制度的推行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思路,1代表学历证书,体现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和系统性;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反映职业技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该体系旨在让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时也为企业输送更多符合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构建要点
1、标准融通
明确共同依据:X证书标准与学历证书标准虽由不同主体开发,但目标指向一致,都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两者应遵循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这一共同要素,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的X证书标准开发,需以产业链划分的岗位类型为依据,如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安装与运维、装调和集成等岗位,分析其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保X证书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在核心要素上保持一致。
注重相互补充:学历证书侧重于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的传授,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X证书则更强调针对特定岗位的技能强化和拓展,在制定X证书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学历证书的现状,避免简单重复,而是在“点”和“面”上进行补位,学历证书可能在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时性教学内容上有所欠缺,X证书可在这些方面进行补充;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完整性可能与岗位能力综合性要求存在差距,X证书可进一步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融通
优化课程结构:目前学历证书课程多按学科性或项目化结构设置,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而X证书课程多为综合性、模块化结构,按初级、中级、高级证书课程划分,为实现课程融通,可打破原有课程边界,采用纵向延伸、横向拓展或螺旋式融通模式,纵向延伸即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将X证书课程内容融入学历教育相应阶段的课程中;横向拓展则是将X证书课程中的综合项目融入学历证书课程的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广度;螺旋式融通则是结合巩固性原则,将两种融通方式相结合。
整合教学内容:在课程融通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的岗位工作任务,将其分解为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点,然后整合到学历教育和X证书培训的相关课程中,在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课程中,可将实际项目中的编程案例融入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根据X证书的要求,适当增加一些前沿技术和工艺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3、实训体系融通
共建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实践环境,实训基地应配备先进的工业机器人设备、模拟生产线及相关检测仪器等,满足学生在不同岗位上的实训需求,针对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岗位,可设置专门的安装调试实训区,配备各种型号的机器人本体和辅助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对于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岗位,可搭建模拟集成项目的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编程和调试能力。
共享实训资源: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实训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企业的技术人员可到学校指导学生实训,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学校的教师也可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还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如虚拟仿真技术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和资源,弥补实物实训设备的不足。
1X证书体系下的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构建需要从标准融通、课程融通和实训体系融通等多方面入手,通过明确共同依据、注重相互补充,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以及共建实训基地、共享实训资源等措施,能够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培养出更多适应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