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瓶颈,提高机器人的性能和可靠性,推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发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的工业机器人产品。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质企业,支持企业做强做优,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推动强链延链补链,完善产业生态体系。
推进应用推广:拓展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各领域的应用范围,如汽车制造、电子电气、机械加工、食品饮料等行业,提高应用深度和广度,推动工业机器人在仓储物流、医疗康复、养老服务、灾害救援等非制造业领域的示范应用,开拓新的需求市场。
强化标准引领:建立健全工业机器人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和修订相关标准,包括产品标准、安全标准、应用标准、通信标准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中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校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提高工人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水平,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
促进区域协同:打破地区之间的壁垒,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鼓励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企业集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园区。
计划目标
短期目标(到2025年):
- 技术创新方面,实现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整机的综合性能显著提升。
- 产业发展方面,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
- 应用推广方面,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工业机器人在重点行业的应用覆盖率大幅提高,在特定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案例。
中期目标(到2030年):
-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成为全球重要的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和应用基地,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方面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工业机器人在更多行业的应用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与其他新兴技术的融合更加深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撑。
长期目标(到2035年及以后):
-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仅在技术和市场规模上处于领先地位,还在产业发展模式、标准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 实现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紧密,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