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萌芽期(20世纪70年代)
- 中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70年代初期,当时,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应用掀起一个高潮,尤其在日本发展更为迅猛,它补充了日益短缺的劳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
2、开发期(20世纪80年代)
- 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七五”期间,国家投入资金,对工业机器人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研制出了喷涂、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主题跟踪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3、适用化期(20世纪90年代)
- 从90年代初期起,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时期,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热潮,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一大步,先后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4、快速发展期(21世纪初至今)
- 21世纪初,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其工业机器人市场迅速增长,2010年之后,受政策推动和工厂需求的驱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经历了从技术准备阶段、产业孕育阶段到产业形成阶段的发展过程,在2010至2017年间,随着汽车、3C等行业需求的高速增长,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等行业的快速扩张,机器人行业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切入相应细分行业。
中国工业机器人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方面:
1、市场规模领先
- 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43万套,占全球市场份额的重要比例。
- 近3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活力。
2、技术创新突破
- 在仿生感知、认知、规划和控制技术研发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截至2024年7月,中国拥有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三分之二。
- 一些关键技术如自适应控制技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等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精准化作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3、应用领域广泛
- 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塑料制品、食品加工、电子电器等多个领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特别是在汽车制造行业,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提升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
4、产业链逐步完善
- 形成了从上游的核心零部件生产,到中游的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再到下游的系统集成、二次开发、定制性部件和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 部分企业在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进展,打破了国外长期的垄断局面。
5、企业竞争力提升
- 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如沈阳新松、广州数控、南京埃斯顿、安徽埃夫特等。
- 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努力,逐渐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中国工业机器人历经多个发展阶段,如今已取得显著成就,在市场规模、技术创新、应用领域、产业链建设以及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均有出色表现,正逐步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中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