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期(20世纪70年代)
背景:当时世界科技发展迅速,人类登上月球,实现了金星、火星的软着陆,我国也发射了人造卫星,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应用掀起高潮,尤其在日本发展迅猛,补充了日益短缺的劳动力。
发展情况: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自己的工业机器人,但由于当时国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机器人造助学、机构学等方面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开发期(20世纪80年代)
背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高技术浪潮兴起,政府开始重视与支持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发展情况:“七五”期间,国家投入资金对工业机器人及其零部件进行攻关,完成了示教再现式工业机器人成套技术的开发,研制出了喷涂、点焊、弧焊和搬运机器人,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开始实施,智能机器人主题跟踪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前沿,经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种机器人。
适用化期(20世纪90年代)
背景:国民经济进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时期,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热潮。
发展情况: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一大步,先后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各种用途的工业机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初步产业化阶段(21世纪初-2010年)
背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突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条主线,着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发展情况:国内一大批企业或自主研制或与科研院所合作,进入工业机器人研制和生产行列,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入了初步产业化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2022年)
背景:汽车、3C产业等快速发展,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
发展情况:集成商介入工业机器人业务,市场出现跨越增长,行业迎来发展高峰,2013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此后几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量和销量均大幅增长,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高质量发展阶段(2023年及以后)
背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发展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以满足日益多样化和高端化的市场需求。
发展情况: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市场竞争进入优胜劣汰、存量优化阶段,内资厂商销量占比超过一半,国产替代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