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行业标准是一系列规范和准则,用于指导和规范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应用和管理,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工业机器人行业标准及其具体要求:
1、《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
总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指减速器、伺服驱动系统、控制器等)、本体制造及集成应用企业,鼓励企业按照本规范条件自愿申请规范公告,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实行公告管理。
基本要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取得营业执照;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具有独立研发、生产、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有良好的资信和公众形象,依法纳税,近三年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财务状况良好,财务数据真实可信,并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近三年,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年均不小于3000万元,本体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年均不小于5000万元,集成应用企业营业收入年均不小于1亿元。
技术能力和生产条件:上年度营业收入小于5000万元(含)的企业,近三年每年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5%;上年度营业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含)的企业,近三年每年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4%;上年度营业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近三年每年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3%,单独设立研发团队或部门,具备产品(含软硬件)数字化研发设计能力,可根据客户需要设计开发相应产品,建有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部署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相应的工业软件和网络,能够实现规范化的工艺生产流程。
质量要求:建有质量管理系统,建立从原材料、半成品、生产过程工艺参数、产品出厂等完整的监测体系,能够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精准追溯和管理优化,具备与企业生产及服务相适宜的过程检测和出厂检测设备和手段,检测设备和能力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并按规定进行法定校准,且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企业应按照GB/T 19001或ISO 9001等先进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且经在境内设立的认证机构认证,企业应参照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建立涵盖产品实现、基础保障等方面的企业标准体系,并有效持续运行。
人员素质:企业管理团队中应有专人负责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且具有相应的技术背景或主管相关工作的经验,企业从事研发和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销售和售后服务:具备与其所开展的系统集成、技术服务等活动相适应的人员、设备和设施,建有产品部署、运维、升级所需的服务系统,可根据客户需要提供现场或远程服务,产品售后服务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并建有完善的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指导用户合理使用产品,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操作培训和维修服务,产品质保期不少于1年。
安全管理和社会责任:企业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近三年未发生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未发生造成重大社会不良影响事件,企业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及环境标准,严格落实国家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近三年未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破坏事件,企业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企业用工制度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
监督管理: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管理,引导企业按照规范条件要求,加快提升技术能力,提高产品质量,规范企业管理,经企业自愿申请,注册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所属中央企业(集团)核实推荐,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进行公告,有关行业协会应自觉推动规范条件宣贯,加强行业指导和行业自律,全面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行业管理工作。
2、《机器人分类》(GB/T 39405-2020)
分类原则:按照机器人的驱动方式、应用领域、功能特性等方面进行分类,从驱动方式上可分为电动机器人、液压机器人、气动机器人等;从应用领域可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
编码规则:为每类机器人制定了独特的编码规则,以便于准确识别和分类,编码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不同的字符代表不同的属性和特征,用特定的字母表示机器人的类型,用数字表示其规格、性能等参数。
详细分类:对各类机器人进一步细分,如工业机器人可按机械结构、坐标系统、控制方式等再分为多个子类;服务机器人可按服务领域分为家庭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
工业机器人行业标准涵盖了从企业资质、技术能力到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规范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