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色课程: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电工电子技术: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帮助学生理解电路原理、电子元件的特性和应用,为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电气控制系统奠定基础。
工程制图:培养学生具备绘制和阅读机械图纸的能力,这对于理解和设计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至关重要。
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是一种常用的编程语言,在工业机器人的编程和控制中应用广泛,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掌握编程的基本逻辑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机器人编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制图: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绘制和识读方法,了解机械结构和机械原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机器人的机械部分,进行机械结构的设计和改造。
液压与气动技术:让学生了解液压和气动系统的原理、组成和应用,这些技术在工业机器人的驱动和控制中经常被用到,例如一些工业机器人的关节驱动可能会采用液压或气动方式。
专业核心课程: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全面介绍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对工业机器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教授学生如何在工业机器人现场进行编程操作,包括示教器的使用、程序的调试和优化等,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对机器人进行编程和控制。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学生将学习使用专业的离线编程软件,在不占用机器人实际工作时间的情况下进行编程和仿真,提高编程效率和质量,同时减少对机器人实际运行的影响。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可编程控制器是工业机器人控制的核心部件之一,该课程主要讲解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编程方法和应用场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实现对工业机器人的精确控制。
工控组态与现场总线技术:工控组态软件用于监控和管理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现场总线技术则实现了设备之间的高效通信,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工控组态软件的使用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基本原理,为工业机器人系统的集成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实践教学课程:
钳工实训:培养学生的手工操作能力和机械加工基础技能,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流程,为后续学习工业机器人的机械装配和维护打下基础。
电工电子实训: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掌握电路的连接、电子元器件的检测和调试等技能,提高学生的电气维修和故障排除能力,为工业机器人的电气系统维护和保养做好准备。
电气CAD实训:教授学生使用电气绘图软件进行电气原理图的设计和绘制,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设计和绘制工业机器人的电气控制系统图纸,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组态软件技术实训:让学生熟悉组态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能够独立完成工业机器人监控系统的组态设计和调试,实现对机器人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实训:这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之一,学生将在实验室中亲自操作工业机器人,学习示教编程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实际编程操作,让学生掌握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程序调试和优化等技能。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实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完成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系统集成和调试工作,包括机器人的选型、安装、调试、编程以及与周边设备的通信等,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和集成能力。
拓展课程:
机器视觉应用技术:随着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广泛应用,该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生将学习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图像处理算法、视觉系统的标定和开发等知识,掌握如何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工业机器人的视觉识别、定位和测量等功能。
ROS机器人开发应用:ROS是机器人操作系统,为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一个开源的软件平台,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了解ROS的基本架构、功能模块和使用方法,掌握基于ROS的机器人应用程序开发技术,为从事机器人相关的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2、培养专业人才的方法:
构建“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深入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共同制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体系:结合学校的理论教学优势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共同构建课程体系,除了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外,还应增加企业实践课程的比重,如企业案例分析、实际项目操作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场景和项目需求。
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双导师”制,学校教师负责理论教学和基础实验指导,企业工程师则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如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接受到来自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最新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校与企业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建立由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从多个维度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技能水平,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校与企业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企业可以优先录用本校的学生,同时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建设一批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室,配备齐全的实训设备和软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建立健全实训管理制度,规范实训教学过程,确保实训教学质量。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可以邀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讲座和培训,拓宽学生的视野。
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
深化“三教”改革: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将“1+X”证书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确保教师能够胜任“1+X”证书的教学工作。
组织学生参加证书考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1+X”证书考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资格认证机会,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自信心和成就感。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如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项目管理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邀请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和交流,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和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项目等,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场地保障,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企业人才: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这些企业人才可以将企业的最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课堂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
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经验,支持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进修活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外的高校、企业和机构开展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资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可以开展联合办学、师生交流、课程引进等项目,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接受到国际化的教育。
推动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实践:为学生提供到国外实习、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外的教育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通过一系列特色课程和多元化的培养方法,旨在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满足工业机器人领域快速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