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的轴数常见的有4到7个,甚至更多,以下是各轴的作用:
1、四轴机器人
第一轴:通常可在水平面上左右旋转,承载着整个机器人的重量和实现机器人在水平方向的大范围摆动。
第二轴:连接机器人基座与上半身的部位,控制机器人前后摆动、伸缩的重要一轴。
第三轴:与第二轴的动作功能相似,也是控制机器人前后摆动的一轴,位置动作相对较小,但决定了六轴机器人臂展的长度。
第四轴:是可自由回转的圆柱体部分,控制上臂部分180°自由旋转,相当于人的小臂。
2、五轴机器人
前三个轴(X、Y、Z轴):可以在空间中进行转动,使机器人能够到达不同的空间位置。
第四轴:一般连接在基座上,可让机器人实现转身的动作。
第五轴:手部可以灵活转动的轴,增加了机器人的灵活性。
3、六轴机器人
第一轴:能在水平面自由旋转,带动机器人整体在水平方向移动。
第二轴:负责机器人主臂的前后摆动、伸缩。
第三轴:控制机器人手臂的上下摆动。
第四轴:可控制上臂180°自由旋转,扩大机器人的工作范围。
第五轴:手腕关节的旋转轴,可使产品或固定的工具进行翻转。
第六轴:末端执行器旋转的轴,能够更精确地定位产品,完成精细的操作。
4、七轴机器人
- 额外的第七轴允许机器人躲避某些特定的目标,便于末端执行器到达特定的位置,更加灵活地适应特殊工作环境,常被称为机器人行走轴或轨道等,主要用于扩大机器人作业半径,扩展机器人使用范围,如在焊接、铸造、机械加工、智能仓储、汽车、航天等行业领域都有应用。
工业机器人的轴数越多,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就越强,但也意味着控制系统更复杂、造价更高,在选择工业机器人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综合考虑轴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