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评价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观点和评价:
1、政策支持与引导方面
顶层设计完善:国家层面持续以“制造强国”战略为指引,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领域,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有力的政策保障。
推动技术创新:加大对机器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发的投入,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针对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如人工智能算法、高性能芯片、新型传感器等,促进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的提升。
培育产业集群:地方政府结合本地产业特色与资源优势,出台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集聚地区,聚焦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升级与产业链整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在京津冀地区,重点扶持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研发创新,推动了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
2、产业发展成就方面
市场规模增长显著: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23年保有量超过175万台,同比增长17%,占全球总量的41%,从2013年至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8%,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表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国产化率稳步提升: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份额逐渐提高,本体国产化率已达到三成左右,部分企业在关键零部件领域打破了海外垄断,如谐波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预计未来国产化率还将继续提升,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在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地位。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已涵盖汽车制造、电子、机械加工、化工、物流等多个行业,并且在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的渗透率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汽车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尤为广泛,如焊接、装配、喷涂等环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技术创新与突破方面
关键零部件技术进展:在控制器方面,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对工业机器人的精准控制和智能决策;在机械臂方面,本土企业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实力不断增强;在传感器方面,大立科技、华工科技等企业能够独立研发和生产核心芯片和传感器系统;在减速器领域,中国厂商正攻克高精度、高可靠性减速器的核心技术,大幅提高减速器的性能和寿命。
人机协作技术发展:人机协作技术将成为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通过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的融合,工业机器人能够实时感知与人类的接触力和相对位置,实现与人类的安全、高效协作,拓展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智能化与自主化趋势:随着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算法的优化以及多模态感知技术的融合,工业机器人将具备更强大的感知、认知和决策能力,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复杂环境中的物体、声音和图像,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意图,并根据环境变化和任务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
工信部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在政策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就,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