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目标
目标定位: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领域从事设备操作、编程调试、安装维护、系统集成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导向:毕业生主要面向工业机器人及其相关领域的企业,从事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编程调试、安装维修等岗位工作,也可在机器人制造企业、自动化生产线企业、智能装备企业等从事相关技术和管理工作。
2、入学要求
学历基础:通常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素质要求: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品质,具备较强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对工业机器人技术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同时需要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基础和机械制图、电工电子等基础知识。
3、课程设置
专业理论课程
机械基础课程:如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机械传动、机械结构等知识,为理解和操作工业机器人的机械部分奠定基础。
电气控制课程:包括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PLC 技术及应用等,让学生熟悉电路原理、电机控制、可编程控制器等电气控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机器人专业课程:如机器人机械系统、机器人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深入学习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运动控制、编程语言以及传感器的应用等专业知识。
专业实践课程
电工电子实训: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掌握电路的焊接、电路板的制作、电工仪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提高电路分析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机器人应用综合实训:在实训基地进行工业机器人的实际操作训练,包括机器人的编程、调试、运行和维护等,使学生熟悉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
毕业项目与顶岗实习:安排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环节,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项目,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公共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等,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为其后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
实践教学:以项目驱动教学法为主,结合实际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一个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集成与调试项目,使学生掌握机器人系统的安装、编程、调试等技能。
校企合作教学: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活动,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授课或指导实践,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共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
信息化教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虚拟仿真软件让学生进行工业机器人的编程模拟训练,降低实践成本,提高训练效率。
5、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具备扎实的工业机器人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传授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跟踪行业技术的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兼职教师: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他们能够将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最新技术带入课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
6、考核评价
过程性考核: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报告、项目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通过过程性考核,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终结性考核:采用期末考试、技能鉴定等方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综合素质评价: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还应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规划,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