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课程设置通常涵盖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下是常见的一些课程:
基础课程
电工与电子技术:主要教授电路原理、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工业机器人的电气控制系统奠定基础。
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培养学生绘制和识读工程图纸的能力,包括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电气原理图等,同时掌握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的使用,如AutoCAD等。
机械基础:涵盖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机械结构的设计、制造和工作原理,为理解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运动控制提供支持。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通常以C语言或Python语言为主,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和程序设计能力,为学习工业机器人的编程和控制系统开发打下基础。
液压与气压传动:讲解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原理、元件、回路及系统,使学生能够分析和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在工业机器人中常用于驱动和控制执行机构。
电气控制与CAD技术:介绍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和应用,以及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和调试方法,同时学习电气控制相关的CAD软件,用于设计和绘制电气控制原理图和接线图。
核心课程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教授工业机器人的编程方法和技术,包括示教编程、离线编程等,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任务需求编写机器人的控制程序,实现机器人的各种动作和操作。
可编程控制技术:主要涉及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原理、应用和编程,PLC是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中常用的设备之一,学生需要学会使用PLC进行逻辑控制、顺序控制和过程控制等。
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通过专业的离线编程软件和仿真平台,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工业机器人的运动和操作,进行程序的编写、调试和优化,提高编程效率和准确性,减少现场调试的时间和成本。
智能视觉技术应用:讲解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图像处理技术和视觉检测方法,以及视觉系统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运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对工件的识别、定位和测量等任务。
数字孪生与虚拟调试技术应用:介绍数字孪生技术和虚拟调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建立工业机器人的数字孪生模型,进行虚拟调试和优化,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培养学生将工业机器人与其他设备、系统进行集成的能力,包括硬件选型、安装调试、通信配置、软件开发等方面,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生产需求设计和构建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
工业机器人系统智能运维:教授工业机器人的日常维护、故障诊断与排除、性能优化等知识和技能,以及智能运维技术和管理方法,确保工业机器人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工作。
拓展课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运用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研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提高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综合分析和设计能力。
工业机器人维护与保养:深入了解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电气系统和控制系统,学习日常维护保养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延长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与维修: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流程和技术要求,以及故障维修的方法和工具使用,能够独立完成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和故障维修工作。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管理:学习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规划、布局、设计和运营管理,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生产计划与调度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课程设置涵盖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体课程设置可能因学校和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