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不同学校或机构可能有自己的编码方式,1002062”等。
课程类别:专业技能课或专业核心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重要课程。
学分与学时:一般总学时在96-120学时左右,学分根据学校的学分设置规则而定,常见的是4-6学分。
适用专业:主要适用于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技术、自动化等相关专业。
2、先导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基础课程。
3、课程目标
-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编程语言和算法;熟悉机器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掌握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机器人编程的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
-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机器人示教器进行点位示教、编写简单的机器人程序;能够查询机器人相关技术资料、分配机器人I/O、设置机器人系统输入与输出;能根据工作站布局图安装尺寸对机器人模块进行安装,并进行设备间通讯互联集成;能根据设备原理图、布局图及流程图,对工作站进行编程与调试,使设备按工艺要求完成作业任务。
-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工业机器人基础知识:介绍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分类、结构、性能指标、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等。
机器人编程语言与指令系统:讲解常用的机器人编程语言,如RAPID、KRL、Python等,以及机器人的指令系统和编程方法。
机器人示教编程与操作:教授如何使用示教器对机器人进行点位示教、轨迹示教、程序编辑、调试运行等操作。
机器人离线编程:介绍离线编程软件的使用,包括轨迹规划、碰撞检测、程序生成等功能。
机器人视觉编程与应用:讲述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标定方法,以及视觉编程在机器人中的应用,如物体识别、定位、抓取等。
机器人与外部设备的通信与控制:学习机器人与其他外部设备(如PLC、传感器、执行器等)的通信方式和控制方法,实现机器人与其他设备的协同工作。
机器人工作站的系统配置与调试:包括机器人本体的安装、调试,末端执行器的安装、调试,以及机器人与周边设备的系统集成和联调。
机器人故障诊断与维修:教授机器人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和维修技巧,培养学生的故障排除能力。
5、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讲解机器人编程与调试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机器人编程与调试的技能和方法,实践教学一般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进行,配备相应的机器人设备和工具。
项目驱动教学: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6、考核评价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左右,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左右,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实验报告撰写质量等进行评价。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左右,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机器人编程与调试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7、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选用正式出版的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相关教材,如《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教程》等。
参考资料:推荐相关的学术期刊、行业报告、技术手册等作为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和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课程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指南,它涵盖了从课程基本信息到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个方面,这一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