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
1、国家层面: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部署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广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五项主要任务。
《“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2、地方层面: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北京市提出要聚焦构建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四大整机加关键零部件的“4+1”发展格局,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机器人产业生态;上海市明确要发展应用于加工等场景的高精度工业机器人,突破具备柔性交互与高仿人化特征的6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与自适应机器人;广东省提出要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创新聚集地、制造业高水平开放合作先行地和国际一流的制造业发展环境高地。
影响
1、推动技术创新: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促进市场发展:随着政策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加速国产替代:在政策的引导下,国内企业将更加注重自主研发和生产,减少对进口机器人的依赖,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4、提升国际地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之一,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有望在未来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领导者之一。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政策从国家到地方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这些政策不仅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还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和国产替代进程,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