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分、学时分配等,比如总学时可能为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等。
- 适用专业,如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等。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熟知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如机械结构、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传感器等)、编程语言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组装、安装、调试和现场编程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机器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传感器和控制理论等基础知识。
操作与实践:涉及工业机器人的组装、安装、调试以及现场编程等实践操作内容。
案例分析与项目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让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
实验教学: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和应用。
讨论课:增加讨论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教学安排示例: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共16学时)
第1-2周:课程介绍与基础理论:
- 第1周:课程介绍、工业机器人概述、发展历程及现状(4学时),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对工业机器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其发展背景和当前的应用情况。
- 第2周:工业机器人的结构组成、分类和技术参数(4学时),详细讲解工业机器人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机械结构、驱动系统、控制系统等,以及不同类型工业机器人的特点和技术参数。
第3-4周: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基础:
- 第3周:机器人运动学原理、坐标系转换(4学时),重点讲解机器人的运动学原理,包括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分析,以及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 第4周:机器人动力学基础、力和力矩的分析(4学时),介绍机器人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力学特性。
第二阶段:实践操作(共16学时)
第5-6周:机器人组装与调试:
- 第5周:工业机器人的组装流程、工具使用(4学时),在实验室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工业机器人,熟悉组装的工具和方法,掌握组装的基本流程。
- 第6周:机器人调试与故障排除(4学时),指导学生对组装好的机器人进行调试,检查各部件的运行情况,学会发现并排除常见的故障。
第7-8周:机器人编程与应用:
- 第7周:机器人编程语言基础、编程环境搭建(4学时),介绍工业机器人常用的编程语言,如RAPID、Python等,以及编程环境的搭建方法。
- 第8周:机器人编程实例与应用开发(4学时),通过实际的编程案例,让学生掌握机器人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开发出简单的机器人应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