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的分类标准包括机械结构、操作机坐标形式、程序输入方式、运动坐标形式以及驱动方式等,合理分类工业机器人需要综合考虑机器人的功能需求、应用环境、成本效益等因素。
工业机器人分类标准:
1、机械结构:根据机械结构的不同,工业机器人可以分为串联机器人和并联机器人,串联机器人的一个轴的运动会改变另一个轴的坐标原点,如六关节机器人;并联机器人一个轴的运动不影响另一轴的坐标原点,例如蜘蛛机器人。
2、操作机坐标形式:按照操作机的坐标形式,工业机器人可分为圆柱坐标型、球坐标型、多关节型、平面关节型和直角坐标型机器人。
3、程序输入方式:从程序输入方式来看,有编程输入型和示教输入型两种,编程输入型是将计算机上已编好的作业程序文件通过通信方式传送到机器人控制柜,示教输入型则是通过手动控制器或直接领动执行机构进行示教,将工作程序的信息存入存储器中。
4、运动坐标形式:按运动坐标形式划分,有关节式机器、圆柱坐标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和SCARA(平面关节型)机器人。
5、驱动方式:根据驱动方式的不同,工业机器人可以分为液压驱动、气压驱动和电气驱动三种类型。
6、应用领域:从应用领域来看,工业机器人主要有焊接、装配、搬运码垛、上下料、打磨喷涂、切割加工等类别。
合理的工业机器人分类方法:
1、考虑功能需求:根据工业生产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类型的机器人,如焊接、装配等特定任务需要专门的机器人。
2、考量应用环境:不同的工作环境对机器人的性能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高温或有腐蚀性的环境中工作的机器人需要特别设计。
3、评估成本效益: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应考虑机器人的成本效益比,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
4、关注技术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的机器人不断涌现,应关注最新的技术动态,以便及时更新设备。
5、参考国际标准:遵循ISO等国际标准进行分类和选择,有助于提高产品的通用性和兼容性。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标准多样,合理分类需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生产需求,在选择工业机器人时,应充分考虑其功能需求、应用环境、成本效益和技术发展趋势,同时参考国际标准,以确保选购的机器人能够满足生产的实际需要,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