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在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已有数十年历史,自196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及其产品发展很快,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的自动化工具。
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迅速,但密度分布差异化明显,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机器人销售量骤减,同比下降47%,仅6万台,但是2010年机器人的销量强势反弹,销量达到11.8万台,比2009年增长96.7%,2011年工业机器人的销量更是创下历史记录,达到16.5万台,截止到2011年底,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在230万台以上,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预计,2012-2014年工业机器人将继续保持迅猛增长的势头,年增长率将在6%以上。
少数工业发达国家垄断核心技术,发展中国家产业受制于人,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在发达国家已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一种可供工业使用的标准化设备,现阶段,世界上生产工业机器人较多、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有:日本、欧洲、北美,日本和欧洲的产品无论从数量还是种类都占据了主导地位,日本被称之为“机器人王国”,自1968年从美国引进机器人及其相关技术之后,就开始了自主研发和生产机器人的道路,经过40余年的发展,日本工业机器人领域出现了FANUC、安川、川崎、OTC、松下、不二越等国际知名品牌,技术领先,质量可靠性强,欧洲的德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等老牌工业国家,也由于本国劳动力成本的偏高等原因,其国内市场需求较大,从而大大促进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因而也形成了一些比较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公司,比如瑞典的ABB Robotics、德国的KUKA、意大利的COMAU及奥地利的IGM公司等。
与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发展水平相对照,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机器人基本都依靠进口,自主研发能力差,技术水平低,无法形成产业化,也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品牌。
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如下:
1、美国:美国是机器人的诞生地,早在1962年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比起号称机器人王国的日本起步至少要早五、六年,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美国的工业机器人主要立足于基础研究,只有几所大学和少数公司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随着日本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美国感到形势紧迫,才开始真正重视机器人,美国凭借带有视觉、力觉的第二代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很快占领了美国60%的机器人市场。
尽管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上,美国走了一条重理论研究,轻应用开发的曲折道路,但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机器人的技术更加全面、先进,适应性也很强,美国机器人的智能技术发展也很快,其视觉、触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已在航天、汽车工业中广泛应用,高智能、高难度的军用机器人、太空机器人等发展迅速,并已经实际应用于扫雷、布雷、侦察、站岗及太空探测等方面。
2、德国:德国引进机器人的时间比英国和瑞典大约晚了五、六年,但战争所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国民技术水平较高等社会环境却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2O世纪7O年代中后期,德国政府采用的积极行政手段也为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开辟了道路,如在“改善劳动条件计划”中规定,对于一些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必须以机器人来代替普通人的劳动,这个计划为机器人的应用开拓了广泛的市场,并推动了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德国工业机器人的总数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
3、亚太地区:亚洲是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量最大的地区,占世界范围内机器人使用的50%,其次是美洲(包括北美、南美)和欧洲,2012-2015年亚洲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长15%,远高于美洲和非洲6%的增长速度,2015年,亚太地区工业机器人销售超过14万台,2014年中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占亚洲地区总量的75%,分别在全球排名第一、第二、第四和第八位,四个国家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占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52.4%。
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日本素有“机器人王国”之称,其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令人瞩目,无论机器人的数量还是机器人的密度都位居世界第一,在其经历了短暂的摇篮期之后,快速跨过实用期,迈入普及提高期,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可谓处于繁荣鼎盛时期,似乎无所不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欧洲和北美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崛起,国际市场的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日本的相对竞争优势有所下降,到了2 1世纪初,伴随着中国和其他周边国家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的增长,以及日本本国早年工业机器人因服务期限而带来的更新换代,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又开始重新焕发生机,2011年日本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